男女主角分别是抖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《雷雨不是雷语2(我也是我)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A逆水行舟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多了,大型机械的投入使用,让很多作业变得相对简单和轻松。不过,那个时候,几乎全部都要靠手工,苞谷、高粱、芝麻和大豆,还好搞一些,拿着镰刀尽管乱砍就是了。就是花生太难搞,拿个钉粑,一钉粑一钉粑的给刨出来,然后抖抖泥土,放在一边码好堆,等待晚上一起运到场面子里,再进行充分的晾晒,等到晒干以后,整个场地的交响乐就开始了,噼里啪啦的到处作响,所有人都是一个动作,拿起一把花生秧子,有的垫个板凳,有的垫个小桌子,有的垫几块砖头什么的,开始了摔花生。就这个摔花生的过程,都能持续一个多月,有时候,甚至小麦都已经播种完了,花生还没有摔完。秋收期间最有意思的,还是放狗逮兔子和浇水灌老鼠洞,这些都是我们比较喜欢干的活,随着庄稼的收割,一些窝藏的兔子开始着...
尤其是手工打粉条的难忘场景,至今都让我印象深刻。一边是粉碎机,旁边是一个大盆,大盆上面支个架子,把一张宽大的白纱布绑在架子的四周,另外一边是支好的下面点着柴火的大口锅,整个流水线需要好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。随着粉碎机的轰鸣声,搅碎出来的红薯粉渣,被流入到提前准备好的小盆里,再把小盆里的粉渣倒在白纱布上,随着白纱布人为的抖动,把更细的红薯粉过滤到下面的大盆里,然后用温开水开始进行和粉,把和好的粉团放在提前准备好,下面带有不同孔径的大瓢里,再用木锤进行敲打粉团,就变成了一串串的粉条,流入到已经烧开水的大锅里,煮熟之后再进行过凉,最后挂起来进行晾晒,直到晒干为止即可。现在想要吃点真东西,那可真是不容易,虽说那个时候的手工,确实费时费力,但都是真材实料,吃着放心又好吃,返璞归真确实很难,更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,才是我
个时候,还得靠那些既有工具又有技术活的老司机了,他们一个个拎着网,转身一甩就撒了出去,然后慢慢拉网,基本上每次都是收获颇丰。我父亲也会撒网打鱼,也有自己编织的渔网,所以说,吃鱼这个事咱也没馋过。但是,也有最不好的一面,那就是淹了整个庄稼,影响了收成,十里八村都会受到牵连,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。后来经过层层政府的研究,有一年洪水过后就开始发动了几个乡镇的村民,政府出钱,各家各户出人出力出工具出机械,就这样,一场战天斗地的场景就拉开了帷幕,加宽河道加深河床加高河梯,各种机器齐上阵,轰鸣声,嘈杂声,河流声,最后经过一个多月的翻修,整个河道变得无比的顺畅。这就为了我们能更好的摸鱼玩水,做好了铺垫。
河道整修过后,我们的表演就开始了,越是有水流的地方,越会有鱼,所以说,想要摸到鱼,必须得先学会游泳,这时候各种狗刨动作就显示出真正的实力了,有些人游不到河中间就拐回去了,当然也有个别人能游到河对面的,我呢,只选择在河边游来游去,摸到的鱼那就屈指可数了。其实,摸鱼只是一方面,最关键的是玩水,每到天气炎热的午后就吆三喝五,然后再抱着几个偷来的大西瓜,扔到河水里,一边玩水一边啃着西瓜,别提有多么的惬意了。西瓜,每年我父亲都会种点的,不为别的,只是为了自家人有瓜吃,不大的地块,隆起的田埂,栽种着错落有致的瓜秧,但是至于怎么种植和培育的,我不管,我只负责偶尔的在父亲的指导下施施肥、浇浇水,甚至打打药而已,然后就坐等瓜熟蒂落,天天饱餐。总感觉那个时候的西瓜,真的很甜很好吃,现在基本上是很难找到那个熟悉的味道了。
要说夏天最忙的时候,还是收麦子,原来最早收割的时候,基本上全靠手工拿着镰刀一块块的割麦子,那个时间和周期,确实很漫长很难熬,尤其是晚上,父母也要加班加点的劳作,因为怕下雨发水淹了整个庄稼,颗粒无收就意味着食不果腹,所以那个时候的老百姓,都是抢收抢种,不分白天黑
后开始准备食料,搅拌均匀,分别倒入几个大盆里,最后很有成就感的站在那里,看着几头猪仔哼哼唧唧的抢食。食料的来源主要还是我们的苞米棒子,花生壳,用粉碎机打成碎末,再加上去集市上购买回来的饲料,添加到一起就可以了。不过当时令我比较疑惑的还是,为什么每个猪仔其中的一个耳朵都会有残缺。
我的母亲,每天都是忙个不停,除了每天一日三餐的喂好我们,喂好她自己养的几只鸡,另外还要打理好我们院子里的小菜园,里面虽然品种不多,面积也不大,却是我们一年四季蔬菜的主要来源,也许从小就受到我姥爷的影响吧,我母亲的小菜园,被她整理得井井有条,各种常规的蔬菜也是应有尽有,我能帮到妈妈的,最多也是浇浇水而已。除了母亲的小菜园,在青黄不接的时候,杨槐花也是我们经常吃的家常菜,尤其蒸熟了以后再过油一炒,那就特别好吃了。所以说,我感觉我们从小,就好像没有受到蔬菜价格波动太大的影响,久而久之,也让我们习惯了这一切看起来的平常之事。就连我们家里的那台缝纫机,好像一年四季也没咋停过,除了农忙的时候,因为家里需要做的东西太多了,从衣服到鞋子,几乎都是我母亲做出来的,新衣服变成了旧衣服,旧衣服又变成了鞋子。
其实,我们家还住着一户,那是在茅草屋的时候,我们家迎来了燕子一家,我清楚的记得,先是有只大燕子飞来飞去,然后就选在我们家的房梁上,开始了筑巢,没多久又来了一只,两只燕子不停的飞来进出,有时候叼些树枝,有时候叼些绒毛,反正不知道,它们从哪里搞来了很多东西,也不知道啥时候,它们就建好了一个又长又深的巢穴,后来直到上了学,才知道,这就是很珍贵的燕窝啊。后来,每年的春天它们都会准时而来,整天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,但是我一点都不反感,因为除了有小狗的陪伴,还有燕子一家。父亲说,燕子是吉祥的象征,寓意着好兆头。再后来巢穴里居然又多了两只小燕子,真是太可爱了,每次大燕子一回来,它们就争先恐后的表示热烈的欢迎。
们真正想要的。
那个时候,可能我最大的功劳就是,带着我的小狗,管理了一群鸡,而且还不耽误我烧红薯,烧玉米,游泳,啃西瓜,我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就是,早上打开鸡笼,晚上关闭鸡笼,至于鸡子有多少我从来没查过,而且我还亲眼目睹过一个小鸡孵化的全过程。有那么一天,我父亲忽然从集市上,带回来了一个,简陋的只显示温度的插电透明的保温箱,说是可以孵化小鸡,让我很是纳闷,孵化小鸡不是母鸡的活嘛,这家伙也能干,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干的。然后我就看着父母在那儿不停的调试和测试,保温箱里铺了一层厚厚的破棉花,上面摆放了几十个整齐有序的鸡蛋,我记得好像第一次没有操作成功,第二次就好了,我父亲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查看温度,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天,父亲说差不多了,慢慢的我就看到了,越来越多破壳而出的小鸡,当然也有没破壳的,那就成了看起来下不去嘴,吃起来还挺有味的毛蛋。就这样,随着小鸡慢慢长大,我的工作就开始了,直到后来,那一群鸡,留了几只被我妈妈养起来之后,我的这份养鸡的工作才算彻底的结束了。
那个时候,传统节假日的氛围,好像更浓,不管是端午屈原,中秋月圆,还是牛郎织女,升仙下凡,我父亲总是翻开,他那本珍藏多年的老黄历,给我娓娓讲述,很多故事传说的由来。除了节日感仪式感比较热烈以外,还有各种的走亲访友,礼尚往来,后来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,洋节日占据了主导,媒体的各种宣传造势,商家的各种植入带节奏,导致传统节假日,失去了底蕴,生机和活力,越来越没有了人情味儿,不过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,国家的大力倡导弘扬,传统节假日,重新又回到了主场和大众的视野,让我们继续坚守初心,坚决抵御不良商家的种草和收割,砥砺前行,勇往直前,迎接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的挑战。
4,冬之恋歌
俗话说,手中有粮心中不慌,春生夏长秋收冬藏。小时候的冬天,好像又冷又特别的漫长,而且下雪的场次和力度,感觉好像也
纸的过程,还是最具仪式感的,隆重而又庄重。堂屋正对门口的大长条桌子上,都会规规矩矩的摆满各种贡品,大馍、枣花、烟酒、水果等,还要点上六盏高台蜡烛,厨房的老灶爷,偏房的财神爷,也都是摆好贡品,分别点上两盏高台蜡烛,然后等我妈妈煮好类似于元宝的扁食,并且按照一个碗里四个扁食,盛好放在灶台上,时辰一到,我父亲就开始每次只端两碗,分别进行念念有词的烧纸,烧纸也都是一沓沓提前准备好的,听着好像是先敬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,然后再端回厨房,重新换两碗,再次烧纸,接下来就是敬请列祖列宗了,堂屋做完去厨房,敬请老灶爷,最后是偏房的财神爷,我和妹妹,都是跟在父亲后面,每次都跪下磕个头。这个过程做完,紧接着就是放响长挂鞭炮。第二天凌晨,早起再做一遍,然后开始去到田野里,各个坟头进行烧纸放炮,敬请祖上回家过年。
那个时候的冬天,最让人难以忍受的,还是手脚冻疮,冷的时候疼,热的时候痒,总之就是,非常的难受。不过,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,很多都二次翻新盖了楼房,家家户户也添置了很多的家用电器,冰箱,热水器,空调,洗衣机,村村通工程,不但通了电又通了水还通了路。曾经出现的情况,可能现在已经不复存在,曾经想要的,可能现在已经不再需要,曾经梦想拥有一双驰骋冰天雪地的皮棉鞋,也随着时间的变化,空间的转移,显得就不那么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立足当下,面向未来,重新出发!